- A+
拓林镇东北郊的风吹岭,因一年四季风声飒飒而得名。明代东里才子曹宗的《风吹岭》诗云: “地泊荒滨常起风,拓林孤岭乱飐飐。石亭夏盛绿苔冷,涧道秋高碧草绒。细雨引来迷海阔, 片云送去任天空。行人莫上山头望,只恐凭虚术未工。”
风吹岭的东麓是个古渡口,在渡口的巨岩上镌着“康熙庚申岁,协镇广东黄冈副总兵官吴讳启 镇招抚各岛伪镇官兵人民数万在此登岸”的碑文。这是清代潮汕军民抗击倭寇的见证。明崇祯 民间,朝廷在此设立“雷震关”,关墙及营房早已坍倒,地上遗存残砖瓦片,关口的“石公”上尚存闭关的栅孔,两侧大石上镌刻的“盘诘奸细”,“缉获盗贼”斗大的字。落款为“明崇 祯十三年(1640年)季春拓林寨事都司曹立”。在山岭夹缝中有一条由天然石块砌成的崎岖不 平的古行道,自古渡口蜿蜒约三里指风吹岭西南侧的汛地营盘。古行道中断山坡的岩石上镌着 “崇祯戍辰岁修筑吹岭大路”和“崇祯七年仲秋守府梁爷重修大路”。路旁还有二座用大石板 仿木结构建筑的“去思亭”(已毁,1957奶奶散落在山坡上的亭石被民工搬去建水库),亭中 竖立着镌刻历任守关将领事迹的石碑,表达了乡民对爱国将领的歌颂与怀思。据地方志记载: 明军时守时撤,海寇俟机肆掠,民无宁岁,明嘉靖四十五年(1566年)提督两广侍郎吴桂芳奏 请“复设拓林守备”,当年置拓林寨,募民兵1716人,配置船艇45艘,加强防卫。清顺治八年 (1651年),拓林镇设游击1员,水师1000名,中军守备1员,千总2员,把总4员。
风吹岭古行道中段的蝴蝶山,有一巨石,形似蝴蝶两翅竖起,惟妙惟肖。蝴蝶石前有座古朴的 石亭,亭中竖立着一块镌刻着明末抗倭英雄梁玉事迹的大石碑。因年久风化,碑文已模糊不清 了。民间传说:明崇祯年间,梁守备戍守黄冈城。一日,梁守备身着平装独自上街漫游,忽闻 四狮亭传来咚咚的锣鼓声,上前一看,原来是一个年约十六岁的卖艺少女,手舞双刀,围观的 人喝彩声不断,梁守备也看得入神。一打听,知道此女父母早丧,流落他乡,以卖艺为生。遂 生恻隐之心,便托人撮合,收为义女,赐名梁玉。自此她在义父的培养下,习文练武,文韬武 略,样样精通。后来,梁守备父女戍守雷震关,时梁玉已二十岁。她带领兵士加固关口防御设 施,修筑风吹岭大道,并加紧操练水陆军。期间,曾多次击退倭寇的进犯。暮秋,倭寇进犯大 城所,梁守备率军前往救援,梁玉留守雷震关。另一股倭寇乘虚而至,在拓林象头港登岸,企 图攻陷雷震关。梁玉接报,在风吹岭的镇风塔至尖山西侧的汛地营盘一带布下伏兵,并分别派 人到黄冈城求援和禀报义父。倭寇蜂拥而至,风吹岭鼓角齐鸣,山上乱石滚滚,飞矢齐发,倭 寇组织了几次冲锋,都被打得丢盔丧甲,屁滚尿流。后来,倭寇集中兵力先攻占了尖山西侧的 汛地营盘,再组织一支敢死队从虎头山侧面包抄过去,其余人马在正面佯攻。梁玉寡不敌众, 腹背受敌,情况十分危急,只见她毫无惧色,跃马挥刀,愈战愈勇,怎奈马失前蹄,摔倒在地 ,被倭寇射成箭球,坠落悬崖,壮烈牺牲。是日黄昏,梁守备完成了救援任务,回师雷震关, 黄冈援兵也从水路赶到象头港登岸,两军夹攻,倭寇抵挡不住,仓惶从海上逃窜而去。后人庐 陵王一乾至此,感怀此事,在蝴蝶石上题刻“天关玉柱”四个斗大的楷字。墨客曾在石上手书 一联:“抗倭业绩昭日月,爱国丹心照汗青”。
风吹岭古渡口原有一巨岩,上刻“观海”两字,每字有一人高(已毁),在此往东眺望,沧海 万顷,水天浩渺,粤闽的高峰岛屿如泥丸入海,颇为壮观。若在曙色熹微中,登关远眺,极目 东海,紫霞苍雾间,一轮红日,喷薄而上,金光潋滟,渲映波涛,“古渡观日”,蔚为奇观。 历代显官骚士摆渡至此,吟诗作赋期间。风吹岭上留下了许多摩崖石刻。其中有明万历九年季 夏(1581年)闽广副总兵晏继芳题刻的“闽广达观”大字;明万历丙申岁楚雍吴世重、成都庄 诚镌的“海阔天空”大字;明甲戍季冬黔南梁东旭拓刻的“水天一色”大字;庚午季春长白张 昌祚的“闽粤一览”石刻,还有“天风海涛”等石刻,诸家书法遒劲秀拔,各具一格,在书法 艺术研究上有一定价值。风吹岭摩崖石刻群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81年7月,着名 诗人黄雨登临风吹岭,在古渡口吟诗一首曰:“一览收闽粤,群山绕海湾,波光浮岛屿,帆影 入云烟。古渡新林带,摩崖旧史篇,被襟迎壮阔,浩气动胸间。”
您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赞助本站
支付宝扫一扫赞助
微信钱包扫描赞助
赏